图片来源于网络
部分极端自媒体在网上放大官僚与专家错误的行为,背后动机复杂,而多数网友对此保持着理性认知,需从动机和公众认知两方面客观分析:
一、极端自媒体放大错误的核心动机
- 流量驱动,制造对立博眼球:官僚、专家等群体自带公共话题属性,聚焦其失误或个别不当行为,用“翻车”“打脸”等情绪化标签包装内容,容易引发公众对权威的质疑,进而通过争议性内容获取流量。例如刻意放大某一专家的个别错误观点,忽视其整体研究成果,以偏概全制造“专家不可信”的对立情绪。
- 迎合部分情绪,强化自身“批判”人设:部分自媒体为塑造“为民发声”的形象,刻意搜集、夸大官僚或专家的失误,甚至断章取义,迎合少数人对权威的抵触心理,以此获取粉丝认同,本质是通过煽动情绪实现商业或影响力目的。
- 信息筛选偏差与主观立场作祟:少数自媒体本身带有预设立场,只关注负面案例,忽视大多数官僚和专家在公共事务中发挥的积极作用,导致内容呈现片面化,加剧公众对特定群体的误解。
二、多数网友的认知:清醒与理性是主流
- 具备基本分辨能力,反对以偏概全:多数网友能区分“个别失误”与“群体本质”,明白官僚群体中存在少数不作为现象,但也认可大多数公务人员在民生、防疫等领域的付出;对专家观点,也会区分“专业领域建议”与“个别言论失误”,不会因个案否定整个群体。
- 理性看待批评,拒绝极端对立:公众对官僚和专家的监督本是社会进步的体现,但多数人支持基于事实的合理批评,而非极端自媒体的恶意放大。例如在公共政策讨论中,网友会客观指出政策执行中的问题,但也会肯定政策初衷的合理性,体现出辩证思维。
- 通过多元信息源交叉验证:随着信息获取渠道增多,网友会通过官方通报、权威媒体、专业平台等多方信源核实信息,避免被单一自媒体的片面内容误导,对“极端放大错误”的内容具备一定免疫力。
三、需警惕的问题与理性态度
- 极端内容的潜在危害:少数自媒体的极端化传播可能加剧公众对权威的不信任,影响社会共识,尤其当个别事件被无限放大时,可能误导部分缺乏信息分辨能力的群体。
- 倡导理性监督与建设性批评:对官僚和专家群体的监督应基于事实,聚焦具体问题,而非攻击群体本身。公众可通过正规渠道(如政务公开平台、学术讨论平台)反馈意见,推动问题解决,而非被极端自媒体的情绪性内容带偏。
总之,极端自媒体的行为本质是流量逻辑下的信息扭曲,而多数网友在信息爆炸时代已形成基本的理性判断,能区分事实与煽动。关键在于倡导客观、理性的信息消费习惯,通过权威渠道获取信息,避免被极端内容干扰对事物的整体认知。